 |
|
 |
数量超过2亿的农民工,为我国城市建设和二、三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同时这也意味着农业劳动力减少了2亿,而且减少的都是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民。据相关部门统计,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随着农民外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务农劳动力整体素质还在不断下降。农民对种植业生产过程中最常见的良种、化肥、农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仅有1/3左右“知道一些”。 |
|
|
|
中国农业凸显“人才荒” 年轻人只愿外出打工 |
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说,现代农业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主要体现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新型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一环。然而半月谈记者最近在山东、黑龙江、江苏等地采访发现,务农群体老化严重,文化水平、生产技能、市场应变等方面多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现代化受人才瓶颈制约明显,令人忧虑。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现代化受人才瓶颈制约明显,令人忧虑。[详情] |
|
|
 |
|
农村空心化 |
中科院地理所3月26日发布 《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说,农村“空心化”非常严重。
延续了几千年的乡土生机在现代中国日趋黯然。青年男女少了,散步的猪牛羊鸡少了,新树苗少了,学校里的欢笑声少了很多乡村,已经没有多少新生的鲜活的事物,大可以用“荒凉衰败”来形容。
与此同时,乡村的伦理秩序也在发生异化。传统的信任关系正被不公和不法所瓦解,勤俭持家的观念被短视的消费文化所刺激,人与人的关系正在变得紧张而缺乏温情。
故乡的沦陷,加剧了中国人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也加剧了中国基层社会的的秩序混乱。
滚滚向前的城市化步伐,不能继续以牺牲乡村的土地、德性、风俗、传说等以及家族观念为代价。
此时,有一些中国人,开始用行动,重建故乡的伦理、信任,以及生活方式。可以说,各种新的“乡村实验”在不声不响间进行。 |
农村老龄化 |
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人口规模全球最大、增长势头全球最猛,特别是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我国仅用其他国家1/4左右的时间即从成年型国家过渡到老年型国家,进入重度老龄社会的速度也将远快于其他国家。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倒置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典型特征,即相对于城市,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截至2009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67亿人,其中1.05亿人是农村老年人,农村老年人口规模是城市的1.69倍;城市老年人口比重为7.97%,而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18.3%,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是城市的2.3倍。总体来看,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将在2011年—2020年快速发展,2021年—2033年高速攀升,2034年—2060年持续高位运行。 |
农村边缘化 |
随着社会的转型,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一大批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和分离出来,实现了非农化身份转换。然而,在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相当多的农民处于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的“两栖化”状态。这些群体已经从传统意义的农民中转移出来,但没有完全切断与传统农民的身份联系,正在或已经形成一些特殊的边缘化群体,即所谓的农村边缘化现象。 |
|
|
 |
|
|
|
 |
|
发展现代农业 为新型农民拓宽来源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马启智认为,要想新型农民在农村不断涌现,首先应该转变观念,让农民成为人人认可的光荣职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民”成了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至今没有多少人想去当农民。应该让大家特别是农村年轻人看到,从事农业是有前途的,在农村大有可为。
山东省定陶县农业局局长张庭吉说,从根本上讲,只有从事农业的收入达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壮大人才。所以,应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农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务农的人均收益。
张庭吉认为,新型农民群体的壮大,首先需要政府在培训农民和吸引人才方面下工夫,还需要政府通过鼓励农业发展,增加务农收益,提高农民自身学习相关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 |
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有效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切入点。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取决于人均预期寿命、人口出生率和社会人口流动。我国农村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农业相对较低的比较收益使得农业劳动者经济收入不高,加之城镇和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差别较大,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留守老年人口增多,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如果不能及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鼓励和稳定新生代农民在乡创业,老幼留守、土地撂荒、村庄凋敝等问题就有可能发生并危及农业生产和农村稳定,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经济基础稳固、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是保障和改善老年农民生活的需要,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需要,已经成为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关键。 |
提高农业集约化破解“工荒” |
“用工荒”的最根本原因为,我国劳动力总量“无限供给”格局在改变,农村劳动力供给格局正在由“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转变,农民工供需矛盾直接产生了“用工荒”。
提案建议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土地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大户、种田能手集中,进一步释放农民剩余劳动力。
辜胜阻表示,有研究发现,通过农业集约化建设,当前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潜力可达3.1亿-3.4亿人,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可增加劳动力供给。
他建议,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度,创新推进农地产权的商品化和货币化。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