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网中国大田网 2014年11月第4期︱ 中国农业网专题首页
  导语:水稻居然能在海水中生长?!近日,水稻品种“海稻86”的耐盐碱性得到
了农业部专家的初步认可,并通过了DNA权威机构检验。今年台风“威马逊”和“海鸥”
来袭,经受了海水倒灌的“海稻”依旧长势良好,引来媒体的广泛关注。
  • 1986年,陈日胜在遂溪海边发现;
  •   1991年,定型品系为“海
    稻86”;
  •   2012至2014年,在海南、江苏、
    东北三省等地试种,在盐碱地和海
    滩正常生长;
  •   1987至1990年,通过繁育
    选择优良株系;
  •   1992至2010年,在遂溪海滩
    地进行种子提纯和繁殖;
  •   2014年,海稻国际公司成立,
    “海稻86”品种权进入公告阶段,
    被水稻专家认定为“特异的水稻种
    质资源”。
普通水稻
杂交水稻
海水稻
  水稻原产亚洲热带,在中国广
为栽种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按照不同的方法,水稻可以分为籼
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
非糯稻。
  杂交水稻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
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
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
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
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水稻。袁隆
平是杂交水稻的创造者。
  海水稻顾名思义就是用海水种
水稻,可以在海水里生长并长出稻
谷,耐盐、耐淹能力强的海水稻,
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利用价值。
海水稻发现者之一的陈日胜,为了
海水稻繁育已奋斗了28年之久。
抗盐碱:正如其名字一般,能在海水中生长充分说明了它超强的抗盐碱性。
抗旱:做为在海水中都能生长的植物,它拥有顽强的生命力,抗旱能力在水稻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抗涝:每当涨潮时,海水没过它的头顶,让人们以为他的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它却又顽强的活了下来。
抗病虫害:对于众多植物困扰的问题,对于它而言无关痛痒,恶劣的生长环境也遏制了害虫的生长。
不需施肥除草:高盐度的水中,其它如杂草一类的植物都无法生长,自然也就不存在需要锄草的问题。
 
  1.从产量上来讲,海水稻作为一种新型水稻,它的研究还处于起步状态,它的亩产只有300斤,和杂交水稻的亩产1000斤有着很大的差距,不利于商业化的推广,所以在产量上,海水倒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2.从它的蒸煮和口感上来讲,它蒸煮所需的时间更长,需要的水更多,且其口感略微苦涩,质地偏
硬,这让吃惯了平常稻米的人们比较难以接受,所以如何在口感上改进,也是海水稻今后所要解决的问
题之一。
  1.全世界约有1/3的盐渍化土壤,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每一分钟就有约3公顷,也就是7.4英亩的传统农业用地出现盐渍化。这给农业部门造成每年多达数十亿元的高额成本,所以一旦海水稻得到推广,土地盐碱化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2.土地能力要想实现到2050年养活93亿人口的目标,是岌岌可危的。粮食,事关人类生存。为应对
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开发盐碱地、利用海水灌溉种植成了世界各国专家探索的方向,但苦于找不
到野生物种资源,研究难以突破。陈日胜的海水稻,正为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子。
  【质疑】海水稻真的有啊?用海水浇灌的,他的味道会不会很咸?吃了对
人体有害吗?种植海水稻不知道有没有发展前景,还是得慎重看待。
——上海种植户
  【支持且保护】海水稻是很好的种质资源,应该支持开发利用,要站在国
家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爱护我们的资源,海稻种子千万不要外传,发源地一定要
保护好。
——谢华安(福建农科院原院长、中科院院士)
  【支持】陈日胜20多年走过的路是很艰辛的,付出了很多心血,这种不是
急功近利,而是见利“取义”的精神,对农业长期的投入和保护物种的坚持,
我表示由衷的敬佩。
——周纳(曾任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
  【支持】海水稻抗涝、抗盐碱、抗倒伏、抗虫害的特有基因资源,可以用
来改良其它农作物,从而增加产量和适生范围。这将大大增加我国粮食产量,
同时降低对粮食进口的需求。
——赵益通(海稻国际公司总经理)
上海种植户
  这一新型水稻品种一经问世,不少人怀疑海水稻是能尝出咸味,更有人质疑盐碱地种出的大米究竟对人体有无害处,神话般的
海水稻究竟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明和考量,种植范围也需另作规划,但不可否认的是,海水稻的“横空出世”,
绝对称得上是水稻界的一次重大突破。
饲料兽药专题 | 温室专题 | 大田专题 | 蔬菜专题 | 水果专题 | 水产专题 | 畜牧专题 | 会展专题 | 药材专题 | 茶叶专题 | 农药肥料专题 | 园林花卉专题
电 话:0571-86712573  传 真:0571-86713556  E-mail:service@agronet.com.cn  设计:玉灵 策划:任我行  
中国农业网版权所有 浙ICP证:浙B2-201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