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专题 | 中国农业网专题首页

导语:农业普查是全面了解“三农”发展变化情况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查清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基本情况,掌握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等新情况,反映农村发展新面貌和农民生活新变化,对科学制定“三农”政策、促进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现已进入最后的宣传动员阶段,现场登记工作也已进入倒计时。这标志着时隔10年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将全面启动,摸清新时期“三农”新家底。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下列个人和单位:农村住户,包括农村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其他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普查的行业范围包括:农作物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

农业普查是全面了解“三农”发展变化情况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查清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基本情况,掌握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等新情况,反映农村发展新面貌和农民生活新变化,对科学制定“三农”政策、促进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基数庞大,现在进行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有何困难之处?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将对全国所有的农业经营单位、农业经营户、行政村和乡镇进行全面调查,涉及3万多个乡镇、60多万个村委会、2亿多农户和300多万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普查对象众多、居住分散、流动频繁,同时要克服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公民和企业更加注重保护隐私和商业秘密等普查难题,任务极为艰巨复杂。

  此次全国农业普查相较于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而言有喝不同之处?
  一是首次将规模农业经营户和普通农业经营户区别普查,规模农业经营户的普查内容更加全面翔实,以准确反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新情况。

  二是在乡镇普查表中增加建制镇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行政村普查表在反映行政村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的同时,重点反映乡村基础设施情况和农村人居环境情况。
  三是新技术应用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最大的不同是新技术的应用。国家统计局介绍,在普查方式上,将全力推进遥感、手持智能数据采集终端(PDA)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互联网对普查数据进行联网直报,全面提升普查效率、数据质量和服务水平。
  1.应用遥感技术测量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这次普查要对我国重点地区主要农作物稻谷、小麦、玉米、棉花的播种面积进行遥感测量,测量出它们的时空分布,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加准确的决策依据。

  2.大力推进手持智能数据采集终端采集数据。在对普通农户、规模经营户和农业经营单位进行普查时,使用手持智能数据采集终端入户访问登记,并将普查数据实时传输,将大力提高我国统计的信息化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减轻普查员的负担,提高普查数据质量。
  3.推进联网直报在普查中的应用。在对行政村和乡镇进行普查时,将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在所有乡镇实行联网直报,并且鼓励在有条件的地区,对行政村的普查也实行联网直报。
  此外,这次农业普查在保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基本框架的同时,对普查表和普查内容进行创新设计,以更好地适应当今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状况。

我国先后于1996年和2006年开展过两次全国农业普查。

第一次农业普查汇总结果公报(第5号)

  山西省第一次农业普查对主要畜禽存、出栏数量和耕地面积进行了全面调查,摸清了全省主要畜禽存、出栏数量和耕地面积总量……【详细】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出炉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截至2006年底,中国农村共有5.31亿劳动年龄人口……【详细】

这次农业普查获得的农业、农村、农民基本情况,将为农业生产经营者、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翔实的“三农”资料信息,从而促进农户和农业企业生产经营,深化“三农”发展道路研究,引导社会关注和支持“三农”发展。还将利用普查成果,建立"三农"信息"一张图",将“人”“图”“数”进行“时空”一体化的整合,建立全省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可视化展示系统。同时,通过这次农业普查,将进一步完善农村统计调查体系和机制,构建新的农村统计调查平台。